风是一位画家仿写300个字
风是一位画家,他经过的地方,用自己的画笔把蓝天上的乌云画成小猫小狗的形状。
风是一位画家,他经过的地方,用自己的画笔把一排排树木画的飞了起来。
风是一位画家他经过的地方,原本干枯褐色的小草变得有了生机,绿意盎然。这些都可以作为风,是一位画家仿写的句子。
风的一家都爱画画,它们跑遍各个星球,最后来到地球,要和小朋友一比高下。
春天,和风姐姐展开了画卷。她画了飞来报告春消息的燕子,换上春装的迎春花,头戴漂亮发夹的小柳树。和风姐姐把自己也画上了,她正和小柳树玩捉迷藏呢!
夏天,熏风哥哥支起个大画板。他的图画上有火红火红的太阳,有躲在树枝间欢唱的知了。他还画了一条闪着阳光的小河,河边树荫下,有一个蓬头稚子在钓鱼。
秋天,金风妈妈来到田野。她的画卷上,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她在画卷的一角,添上了许多张兴奋的笑脸。
冬天,朔风爸爸带了他最喜欢的颜料,画了满天飞舞的雪花,画了在雪中矗立的松树,还画了一条结冰的小河。小河边,一棵耀眼的红梅特别显眼。
风一家的画太漂亮了,画技远远超过小朋友。于是,小朋友决定放下画笔,用文笔写下风的画面。
风,最爱画画,一年四季画个不停。
春天,他画出满树粉嫩粉嫩的桃花,画出满地碧绿碧绿的小草,还画出嗡(wēnɡ)嗡叫的蜜峰和翩(piān)翩起舞的蝴蝶。
夏天,春风画出满地滚圆滚圆的西瓜,画出满天晶亮晶亮的星星,还画出满池塘呱呱叫的青蛙和荷花。 他画出了一片热闹的景象:知了放声歌唱,桃子聚在一起开大会,荷花穿着小粉裙,在荷叶上跳芭蕾舞。不仅如此,他还画出了游泳池里欢闹的孩子,灿烂的笑容在他们脸上肆(sì)意绽放。
秋天,他爱用红、黄颜料画画。他把桂花染黄,把橘子抹红,还给枫树姐姐涂上了火红火红的手掌。
冬天,淘气的他不小心打翻了白颜料,大山、树木、屋顶……整个世界都变得雪白雪白的了。
风真是一位神奇的画家,画出了四季美丽的景象。
风是一位画家,春风又绿江南岸,风用手中的画笔,带来了江南的春天,花红柳绿,风景美不胜收。
风是一位画家,凉风习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风是一位画家,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风是一位画家,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北风卷地白草折,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秋天的风是一把小扇子。悄悄地,悄悄地,趁你没有留意,扇走了夏天的火热,把凉爽带给了我们。
秋天的风是一位画家。它把蓝色给了天空,蓝蓝的天空像一片蔚蓝的大海。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银杏叶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它把红色给了枫树,一阵风吹来,枫叶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它还把橙红给了柿子、橘子,紫色给了乌黑发亮的葡萄……秋天真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秋天的风是一瓶芬芳扑鼻的香水。香水洒在了玫瑰花里、洒在了桂花里、洒在了喇叭花里、洒在了菊花里……人们闻到秋天的气味,不由自主地被香味迷住了。
秋天的风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到来了。小乌龟吃的饱饱的,缩进了它坚硬无比的龟壳里。小蛇溜进它舒适的洞里准备冬眠。蚂蚁们也拼命地在寻找过冬的粮食。
我喜欢秋天的风,因为它带给我们凉爽和收获!
翼城历山为什么会获得“历法之源”的称号
历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七十二候历则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农耕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9月26日,中国七十二候历起源地被确定为山西翼城历山,翼城历山也被正式授予“历法之源”称号。
历山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四县的交界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华北绿肺”的美誉,相传当年舜耕历山时,编制了中国最早的历法——《七十二候历》,故得名为历山。在舜王时代,翼城的农耕就已经很发达。舜王带领人们观察总结自然现象,“水始涸”“候雁北”“蛰虫始振”“虹始见”“萍始生”等诸多物候特征被记录下来,并用于指导当地的农事活动。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也进一步佐证了当时这个地方的人们已经能够将历法熟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历山脚下流传有众多关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和物候谚语。
今年8月6日,经过专家组的科学论证,一致认为七十二候历起源于翼城历山。
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对农业成产活动十分重要。然而追溯我国的历法之源,却一直是一个谜团。今年9月26日,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孙健宣读“关于授予历法之源·翼城历山的通知”,至此,关于我国的历法之源盖棺定论。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隶属临汾市。翼城日照丰富,四季分明,为山西省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偏多、无霜冻期较长的地区之一。由于其气候适宜耕种,在数千年前翼城就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距今约4700年,遗址内古观象台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在几千年前,翼城历山地区便已经娴熟地将历法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而当地人说使用的历法就是舜躬耕在历山时所作的《南风歌》,由此而发展演变成了七十二候历。由于七十二候历以简单易记、方便实用,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