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好坏,豆瓣、IMDB、烂番茄、MTC的评分哪个更靠谱
关于电影的好坏,我个人以为,无论是多这么权威或者专业的评分网站,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只能是一个参考数据。
至于一部电影是否好看,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杆秤,自己喜欢最重要,不是吗?
评分网站的打分,更多的时候,在于帮助我们避开所谓的烂片雷区,从而可以更为高效的锁定一部口碑相对靠谱的片子,这样,真的可以省下不少功夫。
我的建议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不要迷信一个网站的评分,最好是综合起来看,对比一下,就会对某部电影有个大概的印象了。
这里我们以热映的电影《雷神3》为例子吧。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是多少呢?截至发稿,7.5分,接近10万观众打分。这个分数档位,相对于一部好莱坞娱乐大片而言,显然是不错的口碑。
正如很多影迷所说的那样,《雷神3》也许是漫威系列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雷神》系列最好的一部。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IMDb,评分比豆瓣还高,高达8.2分,截止发稿时间,有超过12万人参与评分,由此可以看出,本片在北美也是相当受欢迎,属于叫好叫做的商业大片。
要知道,无论是《雷神1》还是《雷神2》,在IMDb上也只有7分,所以8.2分绝对是系列的峰值,这一点毫无疑问。
至于烂番茄,我们经常听到的媒体描述都是,烂番茄新鲜度多少,爆米花指数多少,那么《雷神3》如何呢,我们再来看看。
新鲜度92%,爆米花90%,也是食色可餐的那种,娱乐口碑不错的。
相信大家在看电影推荐一定避不过以上网站的评分介绍,那么高的评分一定好吗?差的评分就那么不堪吗?他们的电影评分机制都是怎么样的?
今天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剖析,看完这些,相信每个人都会心里有数啦!
喜欢的话别忘了点击关注小编哦!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豆瓣!
1、豆瓣(2005)
它的电影首页是这样的:
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豆瓣电影包括评分、讨论区、简介、卡司、获奖情况、剧照视频、相关类型推荐,还有短评和长评。
豆瓣的评分机制至今未透露,还记得之前有新闻爆出某电影企图在豆瓣刷分失败的事情,可见豆瓣在国内的影评网站里还是比其他来的可靠。
2、IMDb(1990)
中文翻译过来是:互联网电影资料库
它的首页是这样的:
而除了豆瓣已然囊括的内容,它还有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
比如,它的打分包含了两个方面
哪个更靠谱?你觉得哪个靠谱哪个就靠谱。
艺术这种东西,有句话叫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何止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是70亿个观众就有70亿个哈姆雷特。
某部电影,你觉得好看就是好看,你觉得不好看就是不好看。他觉得好看就是好看,他觉得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如果你俩意见相反怎么办?没办法,彼此尊重彼此的意见吧。
而且,对艺术的评价是不能靠民主的办法的。如果一部电影,有一万个人喜欢,只有一个人不喜欢,那这个人是没错的。就像有一盘菜,一万个人吃了后说好吃,就一个人说不好吃,这个人是没错的。人家觉得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同理,一万个人觉得某部电影不好看,一个人觉得好看,这个人也是没错的。
有些事情可以民主,但对艺术的评价不能民主;有些问题可以统一思想,但对艺术的评价不能统一思想。必须尊重别人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人家喜欢与否如果跟你不一样,不代表他错了,也不代表你错了。
如果很多人喜欢《泰坦尼克号》,少部分人不喜欢,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如果多数人不喜欢《小时代》,少部分喜欢,也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你问我哪个网站对电影的评价更靠谱,我的回答是:你觉得哪个靠谱哪个就最靠谱。一部电影是否好看完全在你,你觉得好看就是好看,你觉得是垃圾就是垃圾。
只要是你看过后真心发表的看法,不论你说好看还是难看,我都无条件支持你。同时谴责那些批评你不懂艺术的人。
为什么豆瓣上有些评分很高的片子自己却觉得不好看
豆瓣评分也是大家在综合打分的,这中间会牵涉到一些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1,投票人在给某部电影打分时,会结合自己从外部得到的对这个电影的最初印象,比如某部文艺片他虽然没有看过,但是ta知道这个片子在IMDB上排名很高,某部片子文青们很喜欢等等,那么自然就会有心理暗示,自然就拉高了初始的心理分数。
2,每个人欣赏或者喜欢的片子类型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大家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口味。比如红楼梦,上到专家,下到小学生打了大家都知道是不朽文学名著,但是实际在看的过程中,就是好多人读不下去。这个不能这作品不好,也不能说你欣赏能力有限,纯粹是口味问题。
诚邀。众所周知,在中国的电影观看者心中,豆瓣的评分是一个很强大的标准。但是你是不是也有同感,明明自己觉得不好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好看,质量也不高,但是豆瓣的评分很高,反而一些自己觉得质量高演技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豆瓣里的评分评分很低。
其实真实的豆瓣评分或许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正规或者强大。在豆瓣,一些怀有文艺情怀的青年可以大肆谈论国际新浪潮,批判一些超现实主义,而粉丝可以为自己心中所喜欢的偶像参演的电影点赞评分。其实可能根本对一些电影没有太多的研究,甚至是凭自己的喜好去观看或者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安利去看的。
2015年豆瓣总经理阿北发表一篇长文中所说:
很多评奖场合有"专家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团"。豆瓣没有专家评审,但有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场电影,心情好的话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打分)。比如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没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源电影评论家,也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都是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可以说,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分机制。观众的评价将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反映在电影的分数上,心情好时打的"五星"和心情不好的"一星"都将被加入到简单的计算方式中,最终变成了其他人的参考标准。即使豆瓣里有资深电影评论家,但那也是少数的,大多是大众。
而且每一个对一部电影的看法和解读的角度、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说审美低或者高,只是审美不一样,所以导致想法不一样。豆瓣的评分标准只是相对的,不必刻意去复印别人的看法。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看50本伟大的作品,一定可以完整地改变他的一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如果一个人看50部伟大的电影,也一定可以完整地改变他的一生。
在这个倡导个性化的时代,就是需要不一样的想法和个性且理智的人。余华在《活着》中写到: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而就像豆瓣的评分一样,我们只需借鉴一下,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
最后,我想,这个社会,需要不一样又志同道合的人,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一个。
喜不喜欢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豆瓣评分是众多用户评分的平均值,不喜欢评分高的电影,可能只是因为你的想法比较独特,也有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 评分有问题,存在刷分现象。
- 你的理解不到位。理解也是很主观的,笔者认为对一部片的不同理解没有谁对谁错,但是深浅的区别还是有的。就比如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那时只知道这是一部讲一段奇幻漂流的有趣的电影,可是现在再看,却能看出这是一部讲了人性、宗教的深刻的电影。有的电影里有对其他影片的致敬,有的电影里有彩蛋,有的电影有层层铺垫的细节,有的电影里有我们不了解的习俗、名词、俚语,所以看过电影之后,可以二刷三刷,看看大佬写的影评,加深理解,有时你觉得不好看可能就是有些东西没理解到吧。
其实这很正常,大可不必多想。
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所以电影的观感也不一样。但是为什么评分高的电影在有的人看来不咋地,而评分低的电影有的人却很喜欢?
这涉及到三个因素。
第一,豆瓣平台用户文字青年居多,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偏高。所以,对电影的评价,会看得更深入一点,而不会只是注重表层的观感。在这个前提下,评分高的电影不一定迎合大众审美,肯定会有分歧在。就好像大众喜欢的流行歌曲,往往被专业音乐人嗤之以鼻。但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更多的只是专业性的区别。
第二,观影量也是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说,豆瓣用户整体观影量偏高,所以基本上各种电影套路都见识过,看得多就麻木了,于是口味就越发刁钻了。能让普通人爽的爆米花电影,不见得会被他们接受。不止是豆瓣用户,任何一个观影量高的观众,都会对电影越来越挑剔。这是难以避免的。
第三,有些电影想要看懂,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人生阅历。当你看不懂或者不喜欢这部电影时,很有可能你本身阅历还不够,读不懂电影背后的言外之意。当你的积累足够丰富时,再去看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了。比如说钱钟书的《围城》,结婚和没结婚的人,看完之后绝对是两种感受。
总而言之,豆瓣电影评分只是反映了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代表你自己。不过正是因为多样化的审美,才使电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高只是代表有绝大部分人觉得这个片子好看,当然不代表符合每一个人的审美。一部电影张三觉得好看,换了李四就不觉得好看,很正常的现象啦,建议去找自己比较喜欢的种类的电影,不要盲目追求高分电影,自己喜欢才会觉得好看,这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采纳!谢谢!
这个都是因人而异的。其他人也就说大众审美,觉得这部片子比较好看,再比如说诶,这个片子里的演员,他是现在非常火爆的流量明星。而这个明星不是你喜欢的,所以你你可能心里我是说可能心里就会有一点点抵触的心理,觉得他不好看。其实这是多方面因素的。你不必在意。
为什么豆瓣成了影视评分的权威
豆瓣评分和大众点评的性质其实差不多。
只是大众点评开始商业了以后,有些评分就有水分了。其实现在豆瓣也有水分,任何东西一旦沾染上了利益,就不可能做到立场的绝对公正。
豆瓣最早是一群喜欢看电影,看书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地方,评分也就是一个看法的辅助标准。由于在豆瓣上分享自己想法的人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开始慢慢开始成为了一些人在看电影或者买书之前的一个参考。
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把。
早期豆瓣做电影内容比较专业,作为一个论坛模式的互联网空间,豆瓣的专业性是最强的。关键是豆瓣学习IMDB,引入了电影评分模式,把一部电影的好坏量化了出来,这点上,豆瓣做得比较早,打分方式,豆瓣自称是用观众打分配合专业影评打分,去除水军影响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给出的综合评分。
由于豆瓣影评内容的专业性较强,文青和影迷比较喜欢,所以就越做越强,豆瓣评分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电影评价的标杆值之一。
当豆瓣具备影响力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能带来行业影响的,就能带来金钱影响。豆瓣对一部电影的好坏评价,往往会影响到这部电影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大量宣发投入结束后,电影观众如果被豆瓣评分左右,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出品方损失会很大。
和IMDB等不同,豆瓣喜欢在刚上映第一天后就发布评分,直接影响后续排片。豆瓣因为掌握着一定话语权,其评论里如果把黑电影的内容置顶,电影上座率肯定会上不去的。所以,也有发行方和豆瓣商量,要求高抬贵手,据说资金到位的话,豆瓣还是会有办法让较高评分坚持一段时间的。走到今天的豆瓣,的确有点勒索电影出品方的意思在。
目前豆瓣评分最低的国外电影是什么
我来给大家说说国外比较烂的电影,注意请爱护好你的眼睛。
导演来来来这是异形吗?这完全是没烧完的焦炭好吧。烂片看多了我的心理素质还是蛮过硬的,这么low的外形人我可以接受,但当我看到阿凡达时,我还是低估了导演的能力,麻烦你们用点心好不好,你给我全身涂点颜色就成阿凡达了?表示眼睛已瞎……好吧这些我都接受,但当我看到异形用五毛钱的特效拿到一血后,嘴角莫名的开始抽搐,
心里有一万只动物咆哮而过,践踏着我的尊严……
说句实话里面的特效真的连五毛钱都不值,最多三毛,里面演员的表演更是一次次冲击着我的极限。
如果你问我还有没有比这更烂的,我会告诉你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豆掰评分2.4《未来战争2022》送给大家,有多烂就请你们自己去看吧。影片最后还明目张胆的给自己打起了广告,预知后事如何倾听下回分解,我还特意去搜了一下,果然有续集,名字叫做《未来战争2023》。
等等,我不能一个人瞎,在这里给大家隆重介绍The Asylum电影出品公司,专门山寨好莱坞大片,作品有《环大西洋》、《史前一亿年》、《变形机体》、《2012世界末日》、《霍比特人时代》哈哈,听说他的新片《环大西洋2》就快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出品的每部电影都是赚钱的,跟某讯很像哦!
我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告辞!
有没有哪一部电影,豆瓣评分奇高,但是你却一点都看不下去
《头号玩家》
豆瓣评分:8.7 导演:斯皮尔伯格
先说说导演斯皮尔伯格,提到他很多的人都不会陌生,俩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称其为“电影织梦人”也不为过,他擅长将作品的深刻思想和商业元素完美结合,让观众在精彩的画面中震撼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画面背后传达的内涵。
作为与《头号玩家》同一题材的电影,皮导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人工智能》无论从视觉还是内容均是颠覆性的影片,难以超越的剧情构思,身临其境的科幻场景,在兼备娱乐性和视觉冲击之下更有内在的思考,很多画面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镜头。
相比之下《头号玩家》没有广泛的受众面积,在观看过程中只是对其中讲的1/3的游戏有理解,有代入感,对其他镜头中主角男孩的台词只是一览而过,只是单纯的阅读和视觉上的观赏。整部影片的注意力都放在华丽的特效和紧凑的节奏中,这一部与其说是科幻冒险片不如说是科幻记录片,抛去科幻和冒险的外衣,不如说是一部游戏历史的编年纪实。
虽然有174个游戏彩蛋、游戏历史上第一个彩蛋游戏、鬼才哈利迪为了寄托融入生活的游戏和对未来游戏世界的寄托和种种元素,但总是有一种外行看热闹的感觉,全片给我的感受就只剩下视觉享受了。
虽然全片有还有很多bug存在,既然片子不认同,不谈也罢。
整个电影是我带着身边朋友的“神作”吹捧去电影院看的,可惜没有快进的选项...如果要我打分,冲着皮导的ID和这份特效还有对游戏的这份情怀我给个7.0分。
个人的见解~
豆瓣评分高的电影大多数都是观赏性艺术性兼具的,看的时候真的很少晦涩难懂,相反很多影片看的还很爽,但说到有没有一部评分高自己却看不下去的?真心想了想,还真有一部,《霸王别姬》,就是对这类题材的影片提不起兴趣,不知还有没有其他的影迷和我一样
我们高考语文有一题选择题,考大纲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为勤奋好学的高三生,我决定从《三国演义》看起,每天中午午睡前看几章。
结果,第二天就放弃了……一点都不好看!!!还能再无聊一点吗!!!
后来,我上了大学,作为文学院的,上了古代汉语这门课之后,重新去看《三国演义》,觉得好看到让我的心灵颤抖!!几天就看完了半本,后来因为期末考试暂停了。过了段时间又从头看,依旧好看到颤抖!!
《水浒传》也是。高中也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段,那时还不是觉得这特么写的啥啊。后来自己去看《水浒》,好看到流泪啊天。那时老师讲解那个天气描写的作用觉得好无聊啊,现在自己领悟到天气一步步随着情节变化简直赞到极致!
有句话叫做,有些书不是不好看,而是你还没到看的时候。
电影大概也如此。
对于有一些有口皆碑的电影,自己看了觉得不过如此,不必要就立马否定之。一部电影好到几十年过去了评价还这样高,总归是有些原因的。
当然,否定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如果自己没有清晰的质疑理由,大概也没人会在意……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审美不同,喜欢的东西就不一样,电影也是如此。 我觉得看电影自己喜欢就行,没必要去纠结评分高低
人,确实是有区别的,倒不是说有什么阶级之分。而是一个人的眼界,学识,决定了他的选择和评价。豆瓣高分电影我有很多是看不下去的,但是他们的高评分也表示这些电影在很多人眼中真的很好。只是,我不感兴趣而已,有可能因为我自身格局的限制,或者我喜好的不同,导致我不喜欢那些电影。
比如,姜文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豆瓣评分8.2
该片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
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
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
1976年,老唐和唐妻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四个小故事我两个都没有看完就坚持不下去,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看不懂,千万不要相信姜文“我女儿都能看懂”的说法,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观众观看的时候都会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姜文母亲所说的“没有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明白你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才是更加中肯的评价。
很多人看电影根本不会打分的,因为他们把电影当作一门娱乐,消磨时间的选项。 如果,你把电影当作一门艺术,那你绝对会知道哪些电影值得你一看。如果你只是娱乐,我觉得,其实无所谓了,看看热映的商业片足矣。高评分电影不一定是烧脑电影,也不一定是 喜剧,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豆瓣上的评分,一般都是文艺青年给分的。只有五颗星可以选,本身会让打分的人缺少审慎感。打分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因为自己看完之后一时的感受而选择两极化的分数,或者受到本来的评分标准所影响,所以豆瓣评分只能做个参考,具体好坏还是以个人观影好坏为准。不只是电影生活也是如此,不从众不盲目,做出对的选择